千年灵羽,深山馈赠。在红水河滋养的东兰群山间,世代流传着“三乌神鸟”的传说:传说古时壮乡瘟疫肆虐,布洛陀神让雷神遣三乌神鸟衔来药草,其血滴落处生长出祛病强身的乌骨鸡,三乌神鸟从此成为壮民供奉神灵、守护健康的圣物。据《东兰县志》记载,早在明代,这片土地上便孕育出毛、皮、骨皆乌的珍禽,壮族先民视其黑羽为雷神赐予的平安符。
红水河畔的“黑凤凰”传奇
自然密码,生命瑰宝。东兰乌鸡的传奇,深藏在北纬24°的生态环境中。这里森林覆盖率超84%,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达3万个,鸡群终年穿梭于板栗林与墨米田间,啄食火麻、黑豆与山间虫蚁。独特的林下放养模式,让每只乌鸡至少经历210天以上的自然生长,其肌肉中18种氨基酸含量比普通鸡高30%,尤其是抗癌元素硒的含量达0.2mg/kg。据史料记载,东兰乌鸡、板栗等曾作为贡品进贡皇上。农人遵循古法,用墨米酒糟混合山苍子等草药喂养,造就了"炖汤三小时骨不散,久煮肉愈香"的绝佳口感。
鸡中的“战斗鸡”
黑色图腾,壮乡魂脉。在这片壮族人口占99%的土地上,乌黑是最高贵的生命礼赞。新生儿满月必饮乌鸡汤强健根基,女儿出嫁需带乌鸡作"福礼",三月三歌圩时更以乌鸡翎羽装饰铜鼓。2014年,当东兰乌鸡正式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,80岁的非遗传承人韦阿婆捧着乌鸡泪洒祭祀台:"这黑羽里飘着祖辈的魂啊!"
匠心传承,振翅新生。2017年的产业变革让古老物种焕发新生。当地创新"五统两分"模式:统一供苗、防疫、饲料、回购、品牌,分散养殖、加工,带动全县建成676个养殖基地。冷链锁鲜技术让乌鸡能72小时鲜活抵京,而即食乌鸡膏、药膳汤包等新产品。它不仅成为‘长寿之乡’的饮食密码,更通过电商平台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这来自红水河畔的美味,造就“飞入千家万户,带动一方百姓致富。”
这只从《本草纲目》中走出的"黑凤凰",已经成为东兰县的一张亮丽名片,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,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东兰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。在未来,东兰三乌鸡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,为乡村振兴和地方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。同时,永远铭刻在每块乌骨承载的生态智慧里——这是群山与壮家共守了600年的生命契约。
文件下载:
关联文件: